Xinshuai Qi 祁新帅
  • Home
  • CV
  • Research
  • Publications
  • 中文
    • 博客
  • Contact
  • More
    • CGM
    • Plant Evolutionary Genomics
    • CS DS & Stat Resources
    • Useful books
    • 杂记
    • Photos >
      • more photos
      • Video
  • About

在北美构建华人学术community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0/22/2015

0 Comments

 

在北美构建华人学术community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美国读书,很多的时候大家会听到community这个词。有时候指具体的各种科学协会,组织。有时候只是泛泛的指科研界,学术圈。

感觉美国人特别在意这个概念。很多的时候会在学术报告和项目书中听到或者看到PI强调自己的工作对community的贡献,不管是开发软件,培养学生,还是提供交流平台等,都被认为是很重要的学术贡献。而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显然对于提高圈子内的整体学术水平,培养研究生的交叉思维,促进跨学科交流合作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些甚至是基金评审时候的一项内容。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人脉和connection这两个字眼都被人们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很多的时候,这样的connection对于个人提高学术水平,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从中国来美国留学的人,都必须要过语言关,之后大家就多多少少遇到了社交方面的问题。毕竟我们20多年来中国的影响与欧美文化有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无法改变的。一个美国孩子从幼儿园起到上大学阶段在美国文化下的所听,所见,所闻,你再怎么聪明也是很难体会,理解的。文化的差异导致的我们和他们的共同话题本来就很少,世界观价值观也存在差异。所以很多的时候,在社交场合华人学生学者一直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不管你是想积极的去“蹭”脸熟,还是干脆放弃这样子低效率的social,我们都给美国人留下了quiet,不健谈的印象。

而事实上并不是我们没有自己的看法,很多的时候,我们自己文化里的东西,他们一样不是很容易理解。当国外的教授到中国开会,很多的时候,他们也会在饭桌上一脸迷茫,不知道说些什么。所以如果是东方文化主导世界,我们大可不必如此。

好了,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一直被边缘,一直在圈子里是弱势群体。我们就永远无法翻身做主。所以,大家总是说,中国人在学术圈都是在这边给美国人打工,是美国人实验室的廉价劳动力,千年博士后,即使找到了faculty职位,也很难突破职业天花板等等。然而事实是这样的情况已经有可能改变。而且印度朋友在硅谷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随着最近十几年留学人员数量的激增,学术圈里华人的数量已经不可小觑。而且随着美国大学为了创收而大量招收中国学生,我们的后续力量会越来越强大。美国学术圈子里华人的分量即将或者已经超过了任何国际学生学者团体。在我所参与过的几个科研项目里,一线工作的几乎都是中国的研究生或者博士后,这样的情况好像在一些工科领域更加明显。

虽然在数量或者比例上,我们已经是一个美国人也不可忽略的群体。但是在圈子里,我们的声音却很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各种学术会议,在每次做报告的人中,华人报告的比例明显低于我们应有的分量,很多学者会忌惮自己的口语和表达能力而选择放弃大会报告的机会。所以参会的时候,见到中国学生很多,作报告的却不多。再比如,每次获得各种大小奖项的中国人也比例偏低,哪怕是poster评奖。同样在美国读博士的情况下,接受同样的训练,要说中国学生做的海报都比美国人差,我想是说不通的。而另一方便,一些华人老师教授做报告的时候,也会出现许多听众听完前一个美国人报告就大批离席的尴尬场面。这样的场景我每次都很心寒。不可否认,华人作报告的时候,有时候存在语音和表达方面的问题,有时候也的确存在报告水准的问题,难免给欧美同行留下水平一般,口语难懂的印象。但是这样子无疑影响了整个华人圈子在他们学术圈子里的印象。等到你找工作或晋升的时候,这些先入为主的印象多少害了我们所有人。

一直我也觉得毕竟这是人家的国家,反客为主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只能甘于成为弱势群体。但是看到几篇关于硅谷的印度人是如何慢慢占领计算机领域主导权的几篇文章后,我真的觉得我们大可不必一直保持现在的情况。Google的CEO就是最典型的证明。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我想首先是应该加强华人学生学者之间的联系,合作与支持。
我们应该在合适的时候构建自己的community, 我们的community应该致力于促进华人学生学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在求职市场和业内支持华人的工作,最终在国际学术圈子里奠定华人的学术地位,当我们的声音大到和他们势均力敌,甚至可以压过他们,他们就再也不会认为华人的研究水平低了,至少不会那么放肆。其实很多的科学问题很难讲那个学派正确或者错误,只不过是谁的声音大,支持者多罢了。有这样的例子,一个华人老师或者课题组提出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或者挑战了之前欧美圈子的主流观点,结果往往遭到人家“群起而攻之”,而要想取得他们的认可往往需要付出几倍的努力,不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支持自己的community吗?从这个角度讲,国内科研实力的提升,也反过来支持了在海外学术圈子里的华人。(海外华人对国内科研发展的贡献是不容质疑的,说留在国外就是不爱国,显然是谬论。)

具体点讲:
1 在学术会议的时候,我们应该发起华人学生学者的聚会,促进大家彼此了解和认识。这样的事情美国人每次开会都在干,各个大学的校友会,各个学术团体的聚会,各个杂志社编辑的聚会,各种早餐聚会,晚餐聚会。我们为什么不呢?很多时候也看到开会时候中国面孔的同学老师更愿意主动和对方打招呼,聊天,大家也更容易建立起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那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搭他们开会的便车,更进一步呢?

2 开会的时候,我建议大家要互相捧场,看到中国人的报告,在时间不冲突的情况下,不妨去捧个场,哪怕不是很了解彼此的领域,报告结束的时候,提个问题,鼓个掌,下来上去聊几句,哪怕是一句“nice talk”也是对彼此的肯定。这绝不是作秀,美国人在这样的场合几乎已经是条件反射式的赞赏和肯定对方了,不是么?

3 关于加强合作。其实博士后和高年级的博士生多少都具备了独立科研的能力,而且会有自己的想法。很多的时候,你会发现与美国人合作并不是很有效,一个email过去音讯全无,或者好多天才回复的事情太常见了。我们又需要be nice,那你就等着吧。指望他教你或者帮你个什么东西,有时候实在是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摸索(当然还是有很多非常nice的美国人)。但是我的经验是,华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帮助要容易很多,大概都知道彼此不容易,举手之劳的事情,大家都是愿意的。那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尝试着进行一些实质性的合作呢,不管是数据的共享,分析方法的借鉴,就业方面的建议,或者是写作方面的互相指导。华人之间应该更容易建立起这种信任和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对以后的事业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再说具体点,大家互相合作,如果能多几篇挂名的文章,不是对以后找工作都有好处么。身边也有华人学生或学者合作,做出很漂亮工作的例子。有些还成了小有名气的”华人学术组合“。这次你帮了我,下次我也会帮你啊。毕竟这边不像国内,不会只看第一和通讯(导师加一个研究生,第三个参与进来的人就是打酱油,明显鼓励课题组闭门造车,怎么合作?这点是国内学术圈子里很stupid,也毒害很深的一个顽疾,我呼吁大家一起鄙视那些“只凭第一和通讯评英雄”的单位和个人。这里不多说了)。

4 随着以后在圈子里的华人faculty越来越多,我们更加需要同行的肯定和认可,在发表文章,基金申请的时候,如果大家能彼此给力一下,这一臂之力可能就改变了文章或者基金的命运。要知道,现在我们的文章投出去都是人家欧美的人在“审判”,有没有bias大家想想都知道。你不要说这叫放水,S, N, P杂志给美国人放水的例子还少吗?硅谷的印度人给自己人放水的结果是人家的确越来越牛了。人家都在帮自己人,只有我们不,这不是傻是什么?雄鹰也是从雏鸟一点点喂大的。我们不可能指望别的国家的人给咱们开小灶,只有自己帮自己。

5 把好的机会留给自己人。其实很多的时候,即使我们不是PI, 在底层,我们依然可以支持自己人。有几次老板问我有国内学生或老师申请来这边读书或者交流,征求我的意见。我会很认真提供更多信息或者翻译,但我的建议永远都是“yes”。有时候老板想寻求合作,邀请人来做报告,你大可优先建议合适的华人同学或者老师。如果遇上中国的本科生想进实验室实习,你也可以给与他们更多的建议和帮助。这就是我说的小灶,而且这些都是举手之劳。

现在互联网很发达,我们要构建这样的community并不需要很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可能是一个论坛,一个微信公众号,一个maillist, 或者是一个网页。twetter 已经成为美国学术圈里一个不可忽视的沟通平台,而twetter显然不是最适合我们的选择。

我也听过圈子里比较知名的华人老师利用开会的时候,将华人学生联系起来,大家一起吃个饭(特别好的老师会请客哦),一起聊一聊的例子。但是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惯例,可遇不可求。我想我们是需要有人牵头的。真的很希望圈子里那些已经熬过来的华人faculty能够在这些方面拉年轻人一把。从硅谷印度人成功的例子来看,先辈们的付出和偏爱是后辈们不断发展成长的必须养分。而且要把这样的模式代代相传。

最后我想补充的是,我并不是说大家应该抱团和美国人隔离或者对着干。也听说某美国大学在一届本科生里招了太多中国学生,以至于这些学生完全可以生活学习在华人圈子里,不管是做作业,准备考试,汉语圈子内全搞定,完全不需要和其他学生交流与协作。这当然不是我们想要的。我所提到的community的存在,是一个促进和辅助的存在,当我们不可能从西方人那里得到有效的帮助的时候,我们只能也必须要靠自己人。

目前在美国学生圈子里的各个大学的学生学者联谊会主要是帮助新生接机,安顿生活,提供二手交易平台等。这些平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初来乍到时候的生存问题,可是等到研究生阶段和博士后阶段的发展问题,却只能靠大家单枪匹马了。好像饶毅和施一公他们在美国的时候,也有华人学者的组织,而且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圈子有限,而且都是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华人教授才在那个圈子里。金字塔顶的,毕竟是少数。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覆盖度更广泛的,关注各个学术领域的community。

我很不喜欢的一个观点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大概就是说中国人不团结,喜欢窝里斗。如果说这样的情况在国内的学术圈子里的确或多或少存在的话,我想这样的惯例大可不必,不应,也不会在海外的华人圈子里泛滥。本来已经是minority了,再窝里斗是再愚蠢不过的事情了。我们应该联合起来,make connection, 我想几乎所有的海外80,90后都会认可这样的共识。

我这里说的成立community,并不是说我们需要一个,而是需要一批。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学科领域,都应该有这样的华人主题学术团体的存在。可以是由已经具有一定学术地位和声望的faculty主导的,也完全可以是大家自发的。这里举个我自己参与的例子,我之前所在的S市,就有每年一度的领域内communty聚会,参会的时候遇到几个中国学生,大家认识后觉得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也定期聚会,大家交流一下呢?这样子我们成立了一个“华人进化小组”,每个月聚会,地点和host可以rotation, 大家可以轮流介绍自己在进化领域的研究,互相探讨学习,还有一起聚餐活动。一年下来,大家都很开心。这个小组在我离开S市依然很活跃,虽然不断有人毕业或者回国而离开,但是也不断有新的学生或者访问学者加入到这个小组里。我相信大家还是会继续保持下去。所以其实很简单。这样的团体如果能像各个大学的学生学者联谊会一样遍地开花,将来就是不小的力量。想想我党第一次开会才几个人?将来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我们或许也可以有自己的AAAS, 自己的conference, meeting, 自己的学术杂志。这样的华人community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还应该致力于给华人学生提供参加会议的机会,寻找就业的机会,甚至有开放的小额基金支持研究生和young faculty进行学术尝试。那时候我们可以按照中国方式制定游戏规则。当代科学是以欧美文化主导的,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的一套制度体系,我们这些后来者,只能遵从游戏规则,目前的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学术研究范式都是很欧美化的,那些基于西方文化传统的东西,不是所有的你都能学得来,比如他们那种端着酒杯,站着聊天的酒吧文化式的学术社交方式,和我们的东方文化,儒家思想, 餐桌文化怎么也联系不到一起。这样的事业说起来有点“狂”,但是不试怎么知道呢?我们是要从涓涓细流开始的。

回到最初的话题,科研是个复杂的活动,绝不是你一个人闷头在实验室苦干就能出得到业界公认的好成果,最好的例子就是,论文的数量并没有改变别人对我们不屑的眼神,不是么?当代科学研究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看看有多少S,N,P文章的署名是“XXX consortium”就明白了,我们需要华人主导的consortium。这一点BGI倒是有趋势,希望他能越来越给力。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多这样的机构和组织。回到炸药奖之痛的老话题,为什么我们无力到要靠一个外国学术团体去评价我们的工作呢?答案是我们没有足够强大,权威的community,否则完全可以倒过来,由我们去评判他们的工作。也还是由于没有足够强大的community,所以在对学术工作评价时,不得不引入了影响因子(IF)作为评价指标,因为同一个学院或者单位里,找不到对自己领域懂行的专家,查看杂志影响因子成为了评价学术成果的简单粗暴指标。在美国大学里,没有听说那个学院是根据学生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来决定是否可以拿到学位的,因为人家的教授委员会足够强大,不需要计算影响因子,就可以判断一个博士生的学术能力和潜力。所以,当大家都忙于自己的课题,忙着写文章,申项目的时候,或许培植自己的学术community不再应该是一个被大家长期忽视的问题。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可以为这个community的构建或多或少的贡献自己的力量。至少不要让本来华人已经占据相对优势的生命科学和一些工科学科再次成为印度人硅谷模式的胜利战场。团结就是力量。

(在微信里的一句话激起了朋友们的热烈讨论,所以把这个想法详细的写了出来。我只是个学术小菜鸟,圈子里牛人大有人在,这里提出自己的想法,欢迎大家评论指正。如果这是大家都认可的观点,希望可以把它传递下去,以期共鸣。--qxs)

​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Author

    Write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 No need to be fancy, just an overview.

    Archives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Categories

    All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
  • Home
  • CV
  • Research
  • Publications
  • 中文
    • 博客
  • Contact
  • More
    • CGM
    • Plant Evolutionary Genomics
    • CS DS & Stat Resources
    • Useful books
    • 杂记
    • Photos >
      • more photos
      • Video
  • About